中醫院院區社區衛生服務站簡介
中醫院院區下設社區衛生服務站6個:沈家門街道荷外社區衛生服務站、西大社區衛生服務站、西河社區衛生服務站、新街社區衛生服務站、大蒲灣社區衛生服務站及東港蓮安社區衛生服務站。各站堅持貫徹中醫為主,中西醫結合的方針,融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為一體,為社區居民提供有效、經濟、方便、綜合、連續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方面取得了同步發展。2005年醫院被評為省“中醫藥進社區”示范單位,多次被市衛生局評為先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荷外社區衛生服務站多次被評為先進社區衛生服務站。
2005年5月,醫院掛牌沈家門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并納入省級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的創建單位之一,承擔六位一體功能,逐步形成社區衛生網絡,真正落實“15分鐘醫療服務圈”。同年10月順利通過省級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驗收。
一、基本概況:
沈家門街道位于舟山群島東南部, 轄區總面積101.02平方千米,鄰近東港新城開發區,有35439戶,131621人,其中包括外來人員約33506人,是常住人口0.25倍。轄區有18個社區,轄區內三級醫療保健網健全,有區級醫院二所,社區衛生服務站13所(其中3所位于東港),村衛生室13所,廠礦企事業衛生室20所,合作醫療制度健全,運轉良好,保證了漁農民的基本醫療費用。
2002年,醫院根據國家和省、市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的有關要求,結合醫院實際制定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各項工作制度、人員崗位職責;2005年制訂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社區傳染病防治預案、社區慢性疾病中醫藥預防調護措施及對社區老年人、婦女、兒童、亞健康人群的中醫保健方案,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服務內容、服務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規范要求。并進一步加強內部運行機制改革,強化管理,實行全員聘用制,按以崗定人、雙向選擇、擇優錄取,建立既有激勵、有約束,又有競爭和活力的運行機制,按科室進行調整組合。開展了對社區重點人群(老年人、婦女、兒童、殘疾人、慢性病人、精神病人)的體格檢查和調查,逐步建立了家庭及個人健康檔案。至2009年8月,個人建檔數達到22800份,家庭建檔數達8409份,其中五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建檔率達到省標要求(80%)以上。實行社區居民健康檔案微機化、中西醫防治動態化管理。2003、2004年連續2年被市衛生局評為市級先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04年被區衛生局評為社區衛生服務先進單位。
二、各社區衛生服務站
1、西大社區衛生服務站:成立于1999年9月,原名西大西濱社區衛生服務站,2001年6月從西大街192號遷址長興弄61號,更名為西大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總人口5852個,截止2009年8月共建立個人健康檔案4736份,家庭健康檔案1754份。東起菜市路,南至大海,西到海力生浦及伏虎路與原教西交界,北至圍墻與原教場教西相接。
2、荷外社區衛生服務站:成立于2001年3月,原名荷中社區衛生服務站,2003年更名為荷外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總人口2874個,截止2009年8月共建立個人健康檔案2483份,家庭健康檔案966份。東起中興路到永興隧道,南至大海,西至農業銀行止與東大相接,北至后山。2002年被市衛生局評為市級示范社區衛生服務站。2003年被市衛生局評為市級先進社區衛生服務站。
3、西河社區衛生服務站:成立于2002年7月。社區總人口4480個,截止2009年8月共建立個人健康檔案4267份,家庭健康檔案1597份。東起伏虎路,南至大海,西至船廠路及船廠圍墻,北至329國道。
4、新街社區衛生服務站:成立于2003年5月。社區總人口5806個,截止2009年8月共建立個人健康檔案3723份,家庭健康檔案1372份。東起東河路過天豐樓門口過城建局門口轉入新街路到泗灣沈五小門口止,南至大海,西從中大街過文衛弄過北安路到隧道以西到戚家灣,北至戚家灣后山。
5、大蒲灣社區衛生服務站:由普陀衛校成立于2005年1月,2006年12月由我中心接管。社區總人口4338個,截止2009年8月共建立個人健康檔案4330份,家庭健康檔案1537份。東從消防隊門口到蒲灣東路,西至長地路,南至329國道,北至后山。
6、東港蓮安社區衛生服務站:成立于2003年8月。社區總人口3273個,截止2009年8月共建立個人健康檔案3261份,家庭健康檔案1183份。
醫院堅持全方位提供社區居民健康促進、慢病防治、老年保健、婦幼保健、疾病診治、社區護理,合理利用社區衛生資源,建立健全雙向轉診制度。配備先進的康復器材,為社區內各類康復人員治療、理療、功能鍛煉及指導服務。發揮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特色優勢,將中醫藥融入社區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是醫院開展社區中醫藥服務的主要內容。在社區預防、保健工作中,制定了適合社區老年人、婦女、兒童以及亞健康人群的中醫保健方案,并連續三年開展了居民樂于接受的有中醫藥特色的養生保健、食療藥膳等保健方法的宣傳教育活動,深受社區居民歡迎。在全科診室、中醫科、病房、家庭病床等臨床診療中,社區責任醫生積極運用中醫藥理論對社區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進行辯證論治,并發揮中醫“簡、便、廉、驗”的優勢,運用針灸、推拿、拔火罐等多種方便有效的中醫藥技術為社區廣大居民解除病痛。在上健康教育課時,適時地把社區急救、護理、養生技術傳授給社區群眾。在社區衛生服務實踐中,廣大社區醫生不僅利用中醫藥為社區群眾服務,還采用小方劑、小針刀、穴位帖敷、壓耳豆等方便實惠的方法為居民治療常見病、慢性病,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在社區康復工作中,醫院為社區需要康復的殘疾人采用中西醫結合技術開展了中風后遺癥等慢性疾病的社區康復工作,總有效率達70%以上,深受社區居民的歡迎。